昨天在Youtube看到關於動畫逐漸走入主流的討論,瞬間整個回憶湧上來,馬上在底下留約一千字的留言,結果越寫越多,架構也很完整,就順便發一篇關於我近15年對動漫圈演變的觀察。

 

這裡先打預防針,以下內容並沒有專業資料佐證,樣本數也大約百人內,僅皆為自身經驗與觀察

 

要講到動漫這個次文化在台灣的轉變,就一定要提到“吳宗憲涼宮春日事件

 

影片連結:

 

該創作者講得很詳細,我直接省了8000,能再額外補充的內容也很多,怕偏題就稍微提一點就好。

 

總歸一句就是「話語霸權」,在當代傳統媒體強勢、資訊相對現代不流通、節目組的刻意安排、主持人對於題目的不了解等,因為當時的環境造就該文化一直被打壓,所以我非常不喜歡傳統媒體,不看電視大概12年了,當然這歸功於近年網路的發展,也有個原因是在家裡沒機會能看到電視就是

 

 

當時那個事件真的影響很大,媒體時常會把一些犯人的興趣扣上「不喜歡社交」「常看動漫」「沉迷網路遊戲」等標籤,讓該文化時常被做負面連結,主流聲音也就相對排斥看動漫,所以在國高中求學階段是真的不太敢表明自己喜歡看動漫,到了大學比較有個體意識以及社交不會被侷限在班級內,才比較沒有這類狀況發生。 

 

 

我自己覺得在2007年前,多數就是看看電視台播放較知名作品,要想看到更多要去買漫畫,或者去漫畫店、書店看,這讓看動漫的門檻提高許多,還記得以前國小會帶最新一集《航海王》漫畫跟朋友換《火影忍者》漫畫來看,不過這種消費對於學生是非常大的開銷,能看個三本柱就差不多了。

 

 

2008年左右,網路開始普及,各式網站程式興起,內容分享的方式也開始多樣,那時就比較有機會看到不同作品,不過資訊還沒到特別發達,除非主動發掘,要看動畫還是有不少困難,而這時也正是前面事件發生的時期,所以這時期喜歡動漫就是負面標籤,推廣更加困難。

 

 

2013年附近,我個人認為《進擊的巨人》是蠻重要的引爆點,班上的同學整天在學巨人奔跑跟唱紅蓮の弓矢,女同學也會問「這到底是什麼,怎麼一直聽到」,智慧型手機在這時崛起,傳統媒體也在此時開始走下坡,又是FB最成熟的時候,網路的宣傳吸引大量人潮,即便多數人只看個熱鬧,也吸引不少人入坑。

 

 

之後到2017年,巴哈姆特動畫瘋、木棉花出現後有更穩定的觀看地點,在推廣上變得簡易許多,這讓更多人能夠進來圈子,同時傳統媒體這幾年內迅速下滑;而youtube興起也是一大關鍵,許多創作者會在內容中埋一些動漫梗,或是放上一些動畫片段,光是這樣就讓許多作品無意間被人看到。

 

FB_anime

channels4_profile

 

接下來是近幾年進入的大串流時代,Netflix有許多熱門動畫,只要稍微推薦一下,有會員的朋友馬上就有管道能觀看;最後是2019年的《鬼滅之刃》,先說一下,我知道不少人排斥《鬼滅之刃》,但不管喜不喜歡,從客觀角度來說它的出圈對動漫有一定的幫助,我身邊不看動畫的朋友很多都在這時入坑。

unnamed

 

以上大概是近15年的動畫圈轉變,但都是個人身邊發生的事情,不代表整個環境的變化;這裡順便說說「優越」,每個圈子都會有這類人,這點不難理解,自己處在很早就接觸圈子時,看到它開始流行,自然會覺得自己很有眼光,藉此感到優越,同時也會排斥一些「以前瞧不起這些東西的人」、或「當事人『覺得』這人的素質不好,他喜歡是在糟蹋這個圈子」之類的。

 

 

我個人對於動漫變主流是感到非常開心的,看著自己長期接觸的次文化逐漸被大家接受,心中的感動難以言喻,到現在每次去電影院看動漫電影都很高興能在台灣看到。

 

 

不過到現在還是不能接受的事,有很多人為了跟流行看電影,在電影院內直接將內容錄下分享到網路上,希望這類的問題能持續減少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動畫 動畫相關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白熊 的頭像
    白熊

    部落格

    白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