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也到年尾了,來分享這幾年寫作的心得。

 

 

說到寫作,國中要求每兩天就要寫一次日記,當時的我什麼都寫不出來,更不用說週記,相當折磨人;到高中也一樣,每到寫週記時都感到極度煎熬。

 

 

到了大學,早已沒有寫週記的需求,但在大三的某堂課出現了轉捩點,某堂課教授要求在線上留言版留言,一天只能留一次,沒有硬性規定要留言,可以當作線上簽到,一學期上去留言一定數量就能加分,算是一個不拿白不拿的分數,當然可以在上面問教授問題,教授每週都會抽精選留言來回答或分享,當初隨便留的內容被教授念出來,最後給了評語:「這位學生的觀察力相當優秀。」

 

 

這句話影響我相當深,從小到大的心得都是以一種交差的方式在應付,都是為了成績在委屈,過往學校作業太多,就算現在給了自由留言的機會,學生也早已害怕思考內容,而是選擇隨意的去應付。

 

 

在當時我也是抱著應付的心態,意外被稱讚後才開始認真分享,再回頭思考過往的學生生涯,被師長、親人稱讚的次數寥寥無幾,即使明白外在的鼓勵是虛假的,內在的成長才是真的,但我想人還是要多點鼓勵吧?

 

 

 

畢業後的轉折就比較大了,突然很喜歡看書,不同以往的應付課業,而是自由地探索知識,非常滿足,在看了幾本後覺得不把這些東西記下來會忘記,於是開始寫筆記,但手寫太花時間,後改成用電腦儲存,不過電腦打字的記億相當薄弱,那段時間也辦了很多隻帳號做分流,結果各發幾篇後就放棄,荒廢了一陣子。

 

 

之後大概2020年,探路客出現,想說是個新開始,就成為第一批加入的住民,寫了幾篇文,個人覺得不錯,只是當時想走時事評論,搞得非常勞累,在此佩服所有寫時事的人,接著是腦中同時構思了好幾篇文章,結果通通胎死腹中。

 

 

 

當時也還是有完成的內容,最大的企劃是《鬼滅之刃》的介紹與探討,可以說是至今我最滿意的一篇長文,分成十多篇,全長1萬字以上,耗時超過48小時。

 

 

 

由於是初體驗,缺乏系統性,在找資料與校稿花費不少時間,用詞的精修上也是,還有找圖片以及排版等,某些地方可以更有效率地去完成才對;當時計畫相當縝密,從預計的8月開始發文,到無限列車成為日本影史票房第一,全部時間都抓得很好,雖然後來也拿到了不錯的流量(相比其他文章10倍以上),但也在那篇寫完後一陣子不敢碰文章。

 

 

接著是2021年,原本預計一年寫26篇文,結果只寫了大約四篇,是討論「鮭魚之亂」以及媒體相關的內容,應該也有5000字吧,有些成為了今年寫的《近年動畫發展》內容,後又沉寂一陣子,包括前一年2020年寫的文章,一年內大約完成20多篇文章,算是滿意的成果,2021年的目標其他22篇就當作沒看到吧。

 

 

2021年底還是有些微產出,但內容多半上不了檯面,不過2022年突然聽到部落格關站的消息,因為中間偷懶一陣子,錯過轉移文章的期限,所有文章通通消失,雖然草稿還在,不過就完全沒有心力重新修改與上傳。

 

 

2022年初開始寫《楓之谷》的文章,本以為會有不少負評,意外地收穫不錯,幾乎沒有出現我預想過的留言,那篇也是寫將近兩萬字的長文,未來有機會應該會將它移轉到這裡放,不過版本更動過了有點猶豫。

 

 

然後就是現在了,大約五月開始又重新打開好久沒開的部落格,決定從這裡開始,話是這麼說,但一樣寫十篇只會有五篇發出來,大多都爛尾或沒寫完,尤其是楓之谷相關,只要動作一慢錯過活動,就好懶得發出來。

 

 


 

 

檢討常常不能持之以恆的原因,最大問題是「想太多」,寫一篇有架構的一千字短文對於現階段還很困難,更大的阻礙是「常常會想把相似主題給組合起來」,例如《搖曳露營》,本來只是想寫一篇《電影心得》,結果不小心寫成一系列,最後還破萬字;羽球動畫也是,本來只是想寫《Love All Play》,最後又變成三篇加起來六千字的系列文。

 

 

而十一月中更是撞到頭,以往的音樂分享都是輕鬆寫,今年想擴大規模,一樣又是六千字加上32小時的企劃。此外動畫心得跟手遊討論等,光是十二月的寫作量大概就60篇文,超過10萬字,很多文都在FB上面,未來有機會再慢慢放上來。

 

 

思考之後想到的解決方法:沒有關連性也沒關係,但很容易會有想要把整個系列給串一起的衝動,感覺這樣比較有規模,而且會這樣想多半是未來會串連,不如現在就串起來;到現在依然會有這種想法,很多文章處於等待其他篇成形後一併發出的狀態,這就延伸出另一個問題「寫作不連續」。

 

 

不連續的問題通常發生在想寫系列文的時候,舉個例子,該系列有三篇文,會集中寫出三篇,但三篇都會有些疏漏,所以都不能發出來,接著集中精修,同時寫出三篇,然後會覺得一次寫出三篇要分時間發出,才比較沒有偷懶的感覺,在等待排程時就會進入怠惰狀態,想說還有庫存就先不寫了。

 

 

解決方法:最簡單的方法是不用精修,個人寫文的流程到寫好一篇後,在發出前會再檢查一次,然後稍微修改一些用詞,不修的影響不大,但就是檢查錯字兼手癢,如果省去這些過程,應該能讓發文的煩悶感降低。

 

 

第二階段是發文的煩悶感,首先回來後會忘記寫了什麼,所以必須重新檢查、校稿、精修,接著還要經歷排版、找圖、放圖、文字上色、超連結、還有其他文章串連,每次預計能半小時完成的東西都得花上一小時才弄好,常常這些事情做完就讓下次寫作的抗拒感更強烈,目前看來就是熟能生巧,先觀望吧。

 

 

每次休息一兩個禮拜後的問題就是「手感跑掉」、「寫作動力匱乏」,又必須重新醞釀,還會想到一口氣爆寫的疲憊感,個人目標是每天或每兩天都碰一下,不然就是一天10分鐘到半小時,保持手感就好。

 

 

再來就是「太想寫好」,一篇文把心力花費用百分比來看的話,我心中的100%大概是《搖曳露營》系列,90%是《羽球動畫》系列,60%是《電馭叛客》,《電馭叛客》屬於可以快速產出的文章,也是目前最理想的結構,不用太複雜,簡單帶過即可,但常常寫一寫就會變成90%的文章,這對我接下來的寫作計畫會有很大的影響,就看看未來如何調適了。

 

 

最後一個是「分類」,這個問題困擾我非常久,同主題越寫越多就很容易亂掉,所以想出一些分類或總整理,不提早準備未來要整理會很麻煩,但要無中生有的提前佈置太過抽象,現階段是有將多數會寫的大主題都分類出來了,是從上一個部落格經營過來的經驗。

 

 

只是中主題目前還有些狀況,不清楚該如何呈現比較好,例如動畫心得部分,標題要不要每次重複一些基本內容是個問題,要不要分類類型也是問題,是否做出總覽又是個問題,另外還可以考慮要不要分年度,但這樣星星評等的分類感覺又會亂掉,一連串的問題最後都會變成「維持現狀」。

 

 

 

聽網路上的時事評論家說:「一篇千字文大概能在一小時完成,兩小時就能發出」,對我來說是非常快的速度,恐怕大綱擬好就兩小時了,或許是題材關係與寫作經驗累積讓他們能快速產出,不過目前我一篇文章產出總花費時間應該都是8小時以上,或許之後稍微計算一下會是不錯的選擇?

 

 

總而言之,今年的產量非常滿意,明年的目標還沒訂定,最初期就先定一個簡單的目標吧,先從有寫就好開始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人生雜談 寫作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白熊 的頭像
    白熊

    部落格

    白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